
WBZV-U便攜式避雷器在線監測校驗儀面向老客戶返廠免費標定、校準一、概述
避雷器在線監測儀是針對變電站、水火電廠、大型廠礦自備電廠中避雷器下端的放電計數器進行檢測的專用儀器,既可對雷擊次數進行檢驗,還可對泄露電流進行校驗,一機兩用。
WBZV-U便攜式避雷器在線監測校驗儀面向老客戶返廠免費標定、校準二、技術參數
1、輸出電壓:DC600V±5%
輸出電流:AC 1mA-5mA(值,負載小于500Ω)±3% 10mA需定做
2、間隔時間:≥30s
3、供電電源:AC220V±10% 50Hz±2%
4、沖擊電流:≥100A(8/20μs)
5、體積:260×190×175mm
6、重量:4kg
WBZV-U便攜式避雷器在線監測校驗儀面向老客戶返廠免費標定、校準三、工作原理
圖1所示為JS型動作記數器的原理接線圖。圖1(a)為JS型動作記數器的基本結構,即所謂的雙閥片式結構。
當避雷器動作時,放電電流流過閥片R1,在R1上的壓降經閥片R2給電容器C充電,然后C再對電磁式記數器的電感線圈L放電,使其轉動1格,記1次數。改變R1及R2的阻值,可使記數器具有不同的靈敏度。一般小動作電流為100A(8/20μs)的沖擊電流。因R1上有一定的壓降,將使避雷器的殘壓有所增加,故它主要用于40kV以上的高壓避雷器。
圖1(b)表示 JS-8型動作記數器的結構,系整流式結構。避雷器動作時,高溫閥片R1上的壓降經全波整流給電容器C充電,然后C再對電磁式記數器的L放電,使其記數。該記數器的閥片R1的阻值較?。ㄔ?0kA時的壓降為1.1kV),通流容量較大(1200A方波),小動作電流也為100A(8/20s)的沖擊電流。JS-8型記數器可用于6.0~330kV系統的避雷器,JS-8A型記數器可用于500kV系統的避雷器。
WBZV-U便攜式避雷器在線監測校驗儀面向老客戶返廠免費標定、校準四、檢查方法及原理
由于密封不好,動作記數器在運行中可能進入潮氣或水分,使內部元件銹蝕,導致記數器不能正常動作,所以《規程》規定,每年應檢查1次?,F場檢查記數器動作的方法有直流法、交流法和標準沖擊電流法。研究表明,以標準沖擊電流法為可靠,其原理接線如圖2所示。
C-充電電容; R-充電電阻; L-阻尼電感
D-整流硅二極管; r-分流器; B-試驗變壓器
V-靜電電壓表; CRO-高壓示波器
將沖擊電流發生器發生的8/20μs、100A的沖擊電流波作用于動作記數器,若記數器動作正常,則說明儀器良好,否則應解體檢修。例如某電業局曾用此法對27只記數器進行檢測,其中有3只不動作,解體發現內部元件受潮、損壞。
《規程》規定,連續測試3~5次,每次應正常動作,每次時間間隔不少于30s。測試后記錄器應調到0。
WBZV-U便攜式避雷器在線監測校驗儀面向老客戶返廠免費標定、校準五、操作說明
1、將監測器輸入端與計數器輸入端(線芯)相連,監測器外殼與計數器外殼相連,連接線盡量短。
2、將電源線接好后,檢查儀器及接線是否正確,確認無誤后即可開始試驗。
3、合上電源開關(電源燈亮),待電壓穩定(600V左右)后,即可開始校驗。
4、動作計數檢測:將功能選擇開關擲向左邊,此時表頭右邊的紅色電壓指示燈亮,表頭顯示值為監測器輸出的直流電壓值,按下動作計數檢測鍵,輸出電壓立即下降,此時可觀察計數器的動作情況。
5、如需多次試驗,可待輸出電壓達到穩定值時,再按動作計數檢測鍵,觀察計數器的動作情況。
6、泄漏電流檢測:將功能選擇開關擲向右邊,此時表頭右邊的紅色電流指示燈亮,表頭顯示值為監測器輸出的交流電流大值,按下泄漏電流檢測鍵,旋轉電流調節電位器,此時監測器表頭顯示值應為放電計數器顯示值的1.4倍,監測器量程為1.4-7 mA。
7、檢驗完畢后,為保證人員,關掉監測器電源開關,必須等1分鐘后先拆除檢測器上的連線,再拆放電計數器上的線。
8、如按檢測鍵,輸出電壓沒有下降或電流顯示值為零,應關掉電源,等1分鐘待電壓回零后,檢查回路是否有斷點,或者是放電計數器不適合技術指標中規定的型號。
六、注意事項
1、拆除接線時,操作人員不能觸碰測試線非絕緣部分,以免人身事故。
2、被試品不允許帶電。
七、裝箱清單
1、主 機 1臺
2、輸出電纜 3根
3、AC 200V電源線 1根
4、出廠檢驗報告 1份
5、使用說明書 一本
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1日報道,美國科學家在《國際天體生物學雜志》上撰文稱,外星生命可能是紫色的。他們表示,在綠色植物開始利用太陽能之前,微小的紫色生物體就找到了辦法做同樣的事,地球上一批生命或是薰衣草色,而外星生命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繁衍生息。
早期地球生命是紫色這一想法并不新鮮,新研究負責人之一、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家施拉迪蒂亞·達薩瑪和同事在2007年就提出了這一理論。
該理論認為:植物和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利用葉綠素吸收太陽能,但它們不吸收綠光。這很奇怪,因為綠光富含能量。所以,可能的解釋是,當利用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進化時,已有其他東西先下手為強,在使用那部分光譜。
這個“其他東西”可能是一種簡單生物,用我們稱之為“視網膜”的色素分子捕獲太陽能。視網膜色素對綠光的吸收能力強,盡管它們在捕獲太陽能方面不如葉綠素那么高效,但它們更簡單。
另一位團隊成員、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博士后研究員愛德華·施韋特曼表示,今天,身上,視網膜色素捕光仍普遍存在。從海洋到南極洲干谷,再到葉子表面,都可發現這些紫色生物。視網膜色素也存在于更復雜動物的視覺系統內。這表明,它們可能很早就在很多動物的共同祖先中進化。甚至有證據表明,紫色的“嗜鹽生物”可能與地球上早的生命有關。
研究人員認為,無論地球上一批生命是否是紫色的,很顯然,薰衣草色適合某些生物。這意味著外星生命可以使用相同的策略,外星生命可能是紫色的。如果外星生命使用視網膜色素來捕獲能量,那么,天體生物學家只能通過尋找特定的光特征來找到它們。
他們表示,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數千顆新的系外行星,且正在開發能看到行星表面生物信號的技術,目前已有辦法從太空中探測綠色生命,科學家可能也需要開始尋找紫色生命了。